紫砂壺有什麼優點
 
  中國是個茶的民族,近數十年來,泡茶之風在台灣十分盛行,所用茶具的材質也琳琅滿目,甚為可觀,諸如陶壺、瓷壺、鐵壺、錫壺、鋁壺、石壺、玉壺等等,其中,又以宜興紫砂茶壺最受到世人的歡迎。
 
   早年,由於兩岸尚未開放交流,宜興紫砂壺大多靠走私的管道進入台灣,由於得來不易,於是紫砂壺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紫砂壺的優點被誇大渲染,好像泡出來的茶就如瓊漿玉液一般,人間難得幾回嚐。
  
古今稱頌的宜茶性


   宜興紫砂壺的「宜茶性」是自古就受到肯定的。特別是到了明代中期以後,文人雅士用紫砂壺飲茶更蔚為風尚。明季李漁曾曰﹕「茗注(泡茶之器)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宜興古稱)」,又曰﹕「壺必言宜興陶,較茶(評茶)必用宜壺」。
  到了清初周高起所著的《陽羨茗壺系》更明白地指出﹕「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甕,而尚宜興陶」,可見早在明代,世人便已公認宜興紫砂陶壺是最理想的茶具了。


  今日的台灣可說是全世界品茗風氣最熾盛的地區。在此地,人們泡茶使用的茶具仍以陶壺為大宗,瓷壺、石壺為次。常見的陶壺又包括了紫砂壺(紫砂、朱泥、段泥、綠泥……)、台灣現代壺、手拉坯壺(台灣土、進口土)、大陸手拉坯壺(如汕頭壺)及灌漿壺等等,不一而足。在這麼多種材質中,或許有超過七成以上的飲茶人口會認同﹕紫砂壺的宜茶性應為眾家之冠,而歷來不少科學試驗亦支持此一說法。然而茶事畢竟不是冰冷理性的科學實驗,它還牽涉到許多複雜的心理因素與感情投射。所以時至今日,我們只能說紫砂壺的確具有優良的宜茶性,至於它是否為「第一名」,或許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獨領風騷 其來有自
 
   真正令愛茶人士感到興趣的是﹕紫砂壺到底具備什麼樣的魅力,能夠自明迄今,不論朝代更迭或是社會變異,它都能在這個嗜茶的民族中,獨領風騷?
  關於這個課題,我們不妨試著從實用層面與藝術層面來加以解釋一番,一般說來,紫砂壺的實用功能大致具有下列幾項優點


宜興茗壺,以粗砂製之,正取砂無土氣耳」又「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上述為古人總結的心得,易言之,以紫砂壺來泡茶,只要充分掌握茶性與水溫,當可泡出「聚香含淑」、「香不渙散」的好茶,比起其他材質茶壺,其茶味愈發醇郁芳香。
紫砂壺「注茶越宿,暑月不餿」,茶汁不易霉餿變質,且不易起膩苔,所以清洗容易,不費周章。值得一提的是,此處所指的「暑月不餿」,即夏日隔夜亦不餿,這在台灣亦是事實。
 
紫砂陶是一種介於陶和瓷之間,屬於半燒結的精細陶器,具有持殊的雙氣孔結構,透氣性極佳且不滲漏。由於這種特性,所以它能吸收茶汁,壺經久用,自然能於內壁累積出「茶銹(茶山)」,此時即使不置茶,葉,單以沸水沖入亦能泡出淡淡的茶香來。(也由此可知「一壺不事二茶」的原因)。
 
紫砂茶具使用越久,不但壺身光澤越加光潤,而且據《陽羨茗壺系》載﹕「壺經久用,滌拭日加,自發闇然之光,入手可鑒」,此即指常用乾布摩拭,更顯氣韻溫潤,這也正是國人熱衷的「養壺」。
 
紫砂器具有耐熱性能,冷熱急變性佳,寒天臘月即使注入沸水,也不易因溫度遽變而脹裂。當然,這點對於地處亞熱帶的台灣而言,可算是無需憂心。
 
紫砂砂質傳熱緩慢,執用時較不易燙手,且性耐烹燒,可放在溫火上燉煮,所以用紫砂製成的砂鍋十分受到人們的歡迎。此外,紫砂因傳熱慢,所以保溫亦較持久,此點對於喜喝半發酵茶的台灣同好而言,更是一項難得的特點
 
紫砂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及延展性,配合以特殊且精準的製壺技藝,所以成品口蓋嚴密,縫隙極少,減少了含霉菌的空氣流向壺內的管首,相對延長了茶湯變質的時間,有益人體健康。 


可賞可用 文采斑斕
 
   以上所提到的幾點,都是其他陶瓷或金屬茶具所無法面面俱到的。另小,在藝術層面上,紫砂茶具亦有相不少優點﹕
紫砂泥色多采,且多不上釉,透過歷代藝人的巧手妙思,便能變幻出種種繽紛斑斕的色澤、紋飾來,加深了它的藝術性。
 
紫砂泥的可塑性高,雖不利於灌漿成型,但其成型技法變化萬千,不像手拉坯等輪轉成型法,只限於同心圓範圍,所以紫砂器在造型上的品種之多,堪稱舉世第一。
 
紫砂茶具透過「茶」,與文人雅士結緣,並進而吸引到許多畫家、詩人在壺身題詩、作畫,寓情寫意,此舉使得紫砂器的藝術性與人文性,得到進一步提昇。
 
隨著實用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兼備,自然也提高了紫砂壺的經濟價值,使得陶手能更致力於創新。由於上述的心理、物理、藝術、文化、經濟等因素作為基礎,宜興紫砂茶具數百年來能受到人們的喜愛與重視,可說是其來有自。
 
宜興紫砂壺,長久以來,即被人們推崇為理想的注茶器。紫砂壺優良的實甪功能,在明清兩代的文獻中即有所記載。明清兩代人們認為茶壺之所以“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陶”,是由於紫砂壺能發出茶之色、香、味,並且既不奪香,又煮熟湯氣。關於“越宿不餿”的說法也有其一定的道理。
 
紫砂壺之所以具有上述實用功能,主要是由於紫砂泥料的特性所決定的。紫砂壺是一種雙重氣孔結構的多孔性材質,氣孔微細密度高,具有較強的附吸力。它能吸收茶之香味,且保持較長的時間,而施釉的陶瓷茶壺,這種功能比較欠缺。紫砂壺與施釉的陶瓷茶壺相比,茶湯確實不易變質發餿。這種功能由茶壺本身精密合理的造型所決定。紫砂壺的嘴小(嘴流出口成一定的斜角)壺口壺蓋配合密切,位移公差<0.5mm,口蓋形式都成壓蓋結構。而施釉茶壺,壺嘴大都口朝上,口與蓋的位移公差達1.5mm左右,且口蓋形式都成嵌蓋結構。由於紫砂壺製作的精密度高,比施釉的瓷壺,減少了混有黃曲霉等霉菌的空氣流向壺內的渠道。因此,相對地推進了茶汁變質發餿的時間。


紫泥確實是宜興得天獨厚的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備了制陶所必須的化學組成及礦物組成。從顯微觀察發現,紫泥主要礦物為石英、粘土、雲母和赤鐵礦。同時這些礦物的顆粒組成(自然形成的顆粒的大小尺寸),適中的紫泥的礦物組成,具有類似中國大陸南方制瓷原料的特點,即其礦物組成屬於粘土。合理的化學、礦物、顆粒組成,使紫泥俱備了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乾燥收縮小等良好的工藝性能。紫泥粉碎的細度,以過60目篩為宜。泥料過粗製作時費功;泥料過細製作時粘手,坯體表面會引起皺紋,同時還會引起乾燥,燒成收縮增大,降低燒成溫度,則發生氣泡缺陷。過60目篩的泥料,大的顆粒尚粗,在成型過程中系用精加工這道關鍵工,把器形周身理光,形成一層緻密的表皮層。由於表皮層的存在,產品燒成的溫度範圍擴大了,不論在正常燒成溫度的上限或下限,表皮層容易燒結,而壺身內壁仍能形成氣孔。因此,成形時的精加工工藝,俱有把泥料、成型、燒成三者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作用,賦予紫砂表面光潔,雖不掛釉而富有光澤,雖有一定的氣孔率而不滲漏等特點。紫泥經過1150℃燒成後,形成了殘留石英、雲母殘骸、莫來石、赤鐵礦、雙重氣孔等物相。雙重氣孔使產品俱有較高的氣孔密度,一定的氣孔率。此外,紫泥試樣中的結晶相較多,玻璃相較少。所有這些特點都促成紫砂壺俱備有良好的實用功能。


紫砂泥是一種紫紅色或淺紫色的氧化鐵含量較高的陶土,由於紫砂壺坯體不施釉,所以燒成後仍有較大的吸水率和氣孔率。據測定紫砂茶壺的吸水率在1.6%~7.05%之間。因此,製成品俱有良好的吸附氣體性能和透氣性能,用之泡茶色、香、味均好。其它實用功能還有不炙手和不易爆裂的優點。由於紫砂壺傳熱緩慢,雖然用沸水泡茶,也不炙手。


綜上所述,紫砂壺不但能保持茶湯的色、香和茶味,且不易使茶湯變質發餿,和耐冷熱急變性好等諸多良好功能,確是其它陶瓷茶壺所望塵莫及的。


製作紫砂壺的材料泥分別有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因產自江蘇宜興,又稱宜興紫砂。好茶者認為,用紫砂壺泡茶,茶味雋永醇厚,紫砂壺能吸收茶葉汁,因此茶壺越久,茶味越香,上等茶壺售價可動軏數十萬元。


紫砂茶壺是用紫砂經高溫燒制的陶器,燒制溫度比用陶土製作的陶器高,更堅實而多微小的氣孔,和瓷器一樣不會因溫度急劇變化而碎裂;由於是用紫砂做原料,所以又不會瓷化。
紫砂茶壺以江蘇宜興出產的最好,採用宜興當地地下的紫砂原料製作。紫砂茶壺隔熱性能好,倒入開水用手握住也不燙手,茶壺一般很小,不用茶杯,直接從壺嘴喝。


紫砂茶壺由於名氣很大,許多高手匠人將其製作工藝化,製造成各種形狀,在上面繪畫題字,使其成為值得收藏的工藝品,歷史上許多著名制壺匠人,如供春、時大彬、董翰、陳鴻壽的作品已經成為不可多得的珍品,是收藏家爭相追逐的寶物。現代也出現許多製作紫砂茶壺的高手工藝大師,其作品更具藝術性。


自17世紀晚期,壺的外貌有了新的轉變,注重壺表的裝飾及創新。18世紀上旬,此風尚逐漸盛行;工匠不純粹著重器型,更試用不同技法製作紫砂壺,如用不同泥漿在壺身作畫、堆花、貼花、印花或雕玲瓏(鏤空)等裝飾方法。


其中明代正德及嘉靖年間龔春所造的茶壺,今天仍奉為上品,被稱作「供春壺」,當時茗茶者指它「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吳梅鼎的《陽羡瓷壺賦》記載:「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不過,現在流傳的供春壺多是仿品,但一些仿品價格可達20萬港元。


原料
紫砂泥料原深藏於岩石層下,分佈於甲泥的泥層之間,礦層厚度幾十公分到一米左右,其化學成分為含鐵質粘土粉砂岩。紫泥主要礦物成分為水雲母,及不等量的高嶺岩、石英、雲母屑和鐵。


製作時,從礦層中開採出的紫泥,俗稱生泥,經露天攤曬風化,使其鬆散,然後經初碎、粉碎,按產品要求的顆粒數目,送風篩選。篩選後的泥灰,由攪拌機攪拌成一塊塊涇泥,經堆放陳腐處理,再把腐泥進行真空練泥,這樣便成為供製坯用的熟泥。


在紫砂泥練和製備過程中,所用水的水質十分講究。水質的優劣會直接影響產品的質量。紫砂泥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坯的乾燥、燒成收縮率小。 為豐富紫砂隱的外觀色澤,工匠會將不同泥料混合,在泥料中加入適度的金屬氧化物,控制好窯內的溫度和氣氛。紫砂壺不一定是紫色,亦有硃砂紅、棗紅、紫銅、海棠紅、鐵灰鉛、葵黃、墨綠、青蘭等等。


綜合各種明代之壺,質地堅而潤,壺面發出溫潤油光,泥料裡含砂,不致於過份鋼硬,在輕叩之時有如堅木互擊之聲 。紫砂壺的顏色大部分以暗肝色 、 深紫紅色 ( 茄子 ) 為多 ,內含白色、黃色、褐色砂,看起來好像梨點,壺身也以厚實者居多, 胎骨 堅潤卻不致於鋼硬 。


清初時的紫砂泥質並不是全部一樣的。泥質內有含砂 、 也有不含砂 ,含砂的泥質給人有粗獷的感覺,泥土的顆粒和砂的顆粒,是非常明顯,有粗粒感,另外有不含粗砂者,礦內泥質多與砂質都很細緻,撫摸茶壺表面非常細滑 。


練泥不論是什麼泥料,都堅持以單一原礦精挑細選,不加任何化工原料及增色劑,保持泥料原本的特性 ( 註解:俗稱清水泥,清水泥就是原礦在練泥過程中不加入任何東西,只加入清水,也就是單一原礦的意思。市面上大家俗稱的清水泥,其實已誤解了清水泥的名詞,所以說不是特定的哪一種泥料就叫清水泥。 ) 秉著茶壺的適茶性寬廣,用壺提升茶湯品質,泡出完美茶湯、香氣凝聚四溢、具厚醇質感,茶壺養成包漿快、溫潤油光,成為眾多愛壺人的最愛評價極高。
 
  青灰泥,清朝常用之泥料;現在已不易開採礦量極少,在市場成品稀有;色澤呈青灰色,內含多種礦石顆粒,包漿溫潤、質感特殊,俗稱"鯊魚皮",是非常難得的泥礦。泥性:漿嫩礦物多,含鐵、鋁量高,黏性較低,比較難成型。窯燒溫度特高。成品優點:雙氣孔結構明顯,特殊雙重氣孔結構,付予宜興紫砂茶壺,傳溫快、保溫強,利於泡茶時保持水的溫度,直接影響泡茶的色香味,,古樸穩重,古意盎然。礦區:江蘇宜興蜀山
窯溫:約1200-1250度C / 收縮比:約12%
適合沖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種系列特好


   五色泥紫砂,在明末清初曾大量使用在製壺上,在壺史已失傳許久。多年前在江蘇宜興胎山,礦脈夾層所開挖出來的紫砂原礦提練而成,礦脈裡少量鐵質、含大量嫩泥、泥漿細膩、包漿溫潤、泥料內所含白色、黑色、灰色、紅色、淡黃色礦石,顆粒較大,礦物含量豐富、燒成結晶高、特殊雙重氣孔結構,付予宜興紫砂茶壺,傳溫快、保溫強,利於泡茶時保持水的溫度,直接影響泡茶的色香味,胎質精美是難得的好泥料;沖泡使用,漸露鋒芒,泥色:深青灰色,為養壺之最佳教材。礦區:江蘇宜興胎山
窯溫:約1200度C / 收縮比:約14%
適合沖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種系列
 
   葡萄紫,在晚明至清中期曾大量使用在製壺上,在壺史已失傳許久。多年前在江蘇宜興胎山,礦脈所開挖出來的紫砂原礦提練而成,礦脈裡大量赤鐵礦、含大量嫩泥、泥漿細膩、包漿溫潤、泥料內所含白色礦石顆粒較大,石英、矽、礦物含量豐富、燒成結晶高、特殊雙重氣孔結構,付予宜興紫砂茶壺,傳溫快、保溫強,利於泡茶時保持水的溫度,直接影響泡茶的色香味,胎質精美是難得的好泥料;沖泡使用,油光溫潤,泥色:深褐色中泛葡萄紫色,為養壺之最佳教材。礦區:江蘇宜興胎山
窯溫:約1250度C / 收縮比:約11%
適合沖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種系列


    緞泥,最常見通用之泥料,本山綠泥原礦提練而成;泥料內所含嫩泥多,顆粒較大結構疏鬆,高結晶中密度,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特殊雙重氣孔結構,付予宜興紫砂茶壺,傳溫快、保溫強,利於泡茶時保持水的溫度,直接影響泡茶的色香味,泥色:黃中泛青色;日久使用,漸露鋒芒,養成變化甚大為養壺之最佳器材。早期泥料調配跟早期窯爐所升溫度較低溫,在一般緞泥產品會 "吐黑";近期來所用窯爐為高溫窯,所燒成之緞泥壺,可輕易提升至所須溫度,而真正達到較高的結晶,絕不吐黑!礦區:江蘇宜興丁山青龍山
窯溫:約1150度C / 收縮比:約13%
適合沖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


上圖是桑尼拔所收的一隻宜興茶壺.出水曲線細滑優美.氣密性高且物美價廉.平均一公噸的開採壺土.只提鍊出5公斤使用.並經由國際ISO認證.不含任何重金屬或有毒物質.是完全符合食品級的原料陶土.有趣的是在週遭的其他使用不合格的工業用陶土所製作出來的廉價壺.桑拔卻是肉眼手感無法分辨...


宜興製茶陶土即將採盡.預定2007年底停止開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SONNY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